初審編輯:欒曉磊
責任編輯:李童
作者:尹燕軍
“我把那廝脊梁骨,各支支生撅做兩三截……”這是《黑旋風雙獻功》里的經典唱段。這樣的鄉音俚曲,東平湖區的百姓俗稱“老戲”。唱詞唱腔唱調,出自民間,源于鄉野,自古至今,從沒有改變水滸草莽味和江湖任俠氣。
千年古鎮一臺戲,舞臺或許不在了,戲卻沒有落幕。這一點,像極了大運河的流脈永遠活在當下一樣。
圖片來源:東平縣攝影家協會
歷史上的京杭大運河,自元代開始流經東平,在東平湖范圍內不斷變遷。元世祖二十年(1283),開鑿了南起任城(今濟寧市任城區)北至須城縣(今東平縣)安民山,長130公里的濟水河;元世祖二十六年(1289)完成了安民山至臨清長250余里的會通河(明稱永濟渠)。至此,京杭運河南北貫通,東平成為運河上的一顆明珠。
大運河流經東平,只有短短的43公里。然而,這43公里的運河,卻是整個京杭大運河的心臟所在,始建于明永樂九年(1411) 的運河之心戴村壩,“遏汶濟運”保證了運河暢通,繁榮了明清兩代的漕運。
圖片來源:東平縣攝影家協會
水流潺潺,順著運河追尋歷史的足跡,運河東平段內曾形成三個比較重要的城鎮。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的州城(今州城街道),便是其中之一。
舊時州城為水旱碼頭,瀕臨湖區,是歷史上被我國文化名流譽為“鄆學”源頭、水滸故里、“元曲”始發地的文化重鎮,也是宋代東平府、元代東平路治所,是宋元明清千余年間魯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聽著古城老人們的講述,歷史上的畫面立即重現生機,商賈云集,百業興;店鋪鱗次櫛比,作坊星羅棋布;運河上帆檣林立,軸臚相連;岸邊車馬喧囂,貨物堆積如山,運河畔千年古鎮連接古今,串起了人們美好的回憶。
圖片來源:東平縣攝影家協會
夏日街邊納涼的李姓老人講起當年“一溜十八口”的故事,頭頭是道:“舊時州城從袁仲口到大安山30余里路程,沿運有王思口、王仲口、常仲口等18個擺渡碼頭,咱都稱這叫‘十八口’,秉承水滸遺風的擺渡人免費為沿河兩岸的老百姓、過往的商人擺渡,近年關才跟商鋪收取些米糧和費用,他們的善行義舉對漕運和物資集散做了大貢獻!
在漕運旺季,運河里的帆船往往首尾相連,一旦起運,綿延數十里,蔚為壯觀,白天百舸爭流,夜間漁火滿天,成就了東平古八景中的“會河帆影”景象;運河之內,茶肆飯館人聲鼎沸,曲藝彈唱、歌舞雜要,隨處可見,詩人元好問曾數游東平,其《出東平》一詩中便有“高城回首一長嗟”“市聲浩浩如欲沸”等佳句,描繪當時州城的壯觀與繁盛景象。
圖片來源:東平縣攝影家協會
天寶物華之地,文化教育、文學藝術達于鼎盛,居于中國文化的高端。其中元代的東平府學和雜劇,聲震京都,聞名四海,成為領風騷于華夏的學界驍楚和文壇時尚。
東平學風,由此被專家認為“影響了有元一代”。
在濃重學風影響下,涌現了一代一代英賢俊杰,流傳著一個一個鮮活的故事,宋代梁灝梁固父子同為狀元,成為中國千年科考史上流傳不衰之美談;元代集中國農學之大成的農業科學家王楨,所寫《農書》為我國第一部從全國范圍內對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巨著;有“小關漢卿”之稱的元代大戲劇家高文秀,以寫“水滸戲”著稱……歷史先賢,俊采星馳,彪炳千秋。
“我把那廝脊梁骨,各支支生撅做兩三截……”提及元雜劇,八、九十歲高齡的老人們總能哼唱出《黑旋風雙獻功》選段。好似水滸好漢黑旋風李逵活生生的佇立眼前,彪形黑大漢把作惡多端的壞家伙揪了起來,“咯吱吱”擬寫脊梁折斷聲,形象又生動。
在農民起義不斷發生的元代,東平府是元雜劇中心,北宋宋江等起義的故事傳說成為雜劇的重要題材之一,水滸戲中蘊含方言元素的唱詞,鮮活潑辣,是詩歌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時至今日,世人在水滸戲中感受水滸英雄們的豪情壯舉,好漢故事廣為傳揚。
絢麗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淀了眾多遺址古跡而傳世,宋代父子狀元坊、狀元府,明代武之大“龍門連躍坊”等七十二架坊,另有文廟、關帝廟、報恩寺、清真寺等寺廟祠二十幾處,獨具特色,今牌坊街、文廟街等古街古貌猶在,古風猶存。
聽,非遺傳承漁鼓、端貢腔、四音戲;賞,傳統技藝摔二鬼、舞獅、踩高蹺;觀,武術精髓子午門、少林拳、梅花拳;贊,民間藝術剪紙、泥塑……對傳統老字號的堅守,對現代元素的探索,這一切,構成了州城歷史的源遠流長,突顯了京杭運河之畔文化的豐滿瑰麗。
“這是一個雄偉壯麗的大城市,商品與制造品十分豐盛……大河上千帆競發,舟楫如織,數目之多,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此為《馬可·波羅游記》里描述的東平盛景。如今,大運河流淌進新時代,同時迎來新機遇。
大運河文化應如何保護傳承。千年古鎮州城在實踐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貫徹落實“生態立縣、產業興縣、綠色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富有生態底色、農業本色、文旅特色、康養亮色的“四色州城”,讓大運河的文化之水、生態之水在此長流不息。
有“運河水柜”之稱的東平湖,原為古大野澤和梁山泊的遺跡,是古濟水和汶水的交匯地帶,是大運河山東段的最大水源地。
圖片來源:東平縣攝影家協會
辛丑牛年開新歲,全國聚焦東平港(老湖區)試通航,通江達海促南北貨物暢通,點贊生態東平高質量發展新成就。位于京杭大運河已通航道最北端的東平港,是泰安通江達海的“黃金港口”,輻射山西、河北及山東濟南、泰安、聊城、德州等地,各類大宗貨物經鐵路、公路運達后,沿京杭大運河可直達長江,大幅降低腹地企業物流成本,促進南北貨物暢通,航運發展潛力大,航務服務能力好,極大地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目前,經過緊張的建設和設備調試,東平港老湖作業區目前已具備運行作業能力,徹底結束了泰安“有湖有河不通航”的歷史。
運河自然風光,是千百年來農耕社會留給人們的美好記憶。一條清澈的河,千百年來波光云影、千帆過盡;一條生態的河,清淤植綠、綠色發展,河道碧波撲面來。如今,運河東平段即使三九時節,仍見河水逶迤而去,一群群野鴨、鳥禽游弋其間,300余只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安家東平湖,藍天碧水、映帶如畫,大運河愈發年輕,運河文化串起的生態東平文旅精品線,更是為市民奉上了一場“最生態、最水滸、最文化、最幸!钡穆糜问⒀,讓人們對運河歷史、水滸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讓人們看到了東平全域旅游的大好前景。
圖片來源:東平縣攝影家協會
時下,立足保護水源地生態,州城更是高規格打造沿湖綠色生態長廊,全面徹底清理流域河道,著力構筑“藍綠交融”的生態隆起帶,著力建設天藍、水清、綠滿州城,維護好大運河沿線綠色風貌。今日州城雖不見古城舊貌,但清人筆下“荷花半城,漁舟唱晚,風景清幽,不亞江南”的秀美景色愈發靚麗。
繁華不只為追憶,更應是今生的觸手可及。
千百年間伴運河而生的運河文化遺產,并沒有隨著運河的斷航而消失。如今,東平構筑起戴村壩、大清河、黃河、東平湖、州城、大安山等人文與自然景觀協調一致的運河文化旅游帶,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的大運河東平段,正持續煥發著生機活力。
初審編輯:欒曉磊
責任編輯:李童
11月25日,上海市新增3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江蘇徐州新增1例無癥狀感染者,浙江杭州新增2例無癥狀感染者。目前,疫情傳播鏈尚不明確,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為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有效控制和降低疫情傳播風險,泰安市疾控中心發布緊急提醒[詳細]
“引鳳”先“筑巢”。為吸引更多人才留泰就業創業,泰安市將住房優勢轉化為吸引人才優勢,高品質推進人才保障住房建設,多渠道解決人才居住需求,助力“人才強市”戰略實施。[詳細]
疫情期間,不少不法分子趁機實施詐騙,泰安警方提醒廣大市民,警惕五種涉疫詐騙犯罪套路。[詳細]
為打造市場監管高水平技術平臺,提升質量監管效能,有力保障和推動泰安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11月24日,泰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與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舉行。[詳細]
為進一步加強泰安城區停車秩序管理,規范車輛停放,整治停車亂象,保障轄區道路交通安全、有序、暢通。即日起,公安交警部門將聯合多部門開展泰城停車秩序專項整治行動。[詳細]
會議聽取了泰安市專利獎評審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評審工作情況匯報,15位委員審議了市專利獎建議授獎項目,對泰安市專利獎評審委員會提報的建議授獎項目進行了審定,確定獲獎項目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5項,來自26家企業和1所高校的28項專利獲獎。[詳細]